来源: 浙江省教育厅官微“教育之江”
发布时间:2025-09-11 19:29
浏览量: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资源均衡到质量跃升,基础教育的扩优提质是浙江建设教育强省的核心命题。如何以系统性举措绘就省内“全域优学”图景?就相关实践和规划,《教育家》杂志记者采访了浙江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陈春雷。
●《教育家》:“推动基础教育扩优提质”是浙江加快教育强省建设的六大重点任务之一。针对该任务有哪些具体部署?
陈春雷:2025年2月,浙江省教育厅会同省发改委、省财政厅联合印发《加快推进新时代浙江省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方案(2025—2030年)》,谋划推动了9大行动29条重点工作任务。其中包括:
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进一步优化资源布局,探索建立与常住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建立健全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制度,保障随迁子女公平接受义务教育。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施“初中强校”计划,推进全域教共体(集团化)办学,办好一批条件较优、质量较高、群众满意的“家门口”优质学校。
促进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化发展。大力实施普通高中“扩容增量”计划,2024、2025年每年新增普通高中学位两万个。深化山区海岛“县中崛起”行动,变“输血”为“造血”,全面提升山区海岛县普通高中办学水平和育人质量。加快推进普通高中分类办学改革试点,大力培育科技高中,积极建设综合高中,探索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机制。
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坚持五育并举,探索构建“大思政课”体系,推进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开展STEM教育试点,实施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沃土计划”,培育一批“五个人人”(人人行有礼、人人爱阅读、人人好运动、人人长才艺、人人会家务)的实验区和实验校。全面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建设,加强专门教育,构建未成年人罪错行为预防矫治体系。
●《教育家》:在应对学龄人口变化趋势方面,浙江采取了超前谋划城乡教育资源布局等措施。能否详细介绍一下具体的布局思路和实施进展,以及如何保障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性与合理性?
陈春雷:未来十年,浙江省学龄人口总规模总体进入下行通道,不同学段呈现“梯次传导、错位达峰”的特点。当前学前、小学阶段学龄人口已达峰,初中阶段预计2029年渡峰,高中、高等教育阶段的规模则预计分别持续增长至2032年和2035年。着眼长远和近期,平衡供给与需求,兼顾规模和质量,按照“供需匹配适配人口、市县统筹、贯通学段、共享资源”的思路,引导各地前瞻布局教育资源配置。
科学规划布局,提高人口集聚度。开展以人口发展为导向的区域教育布局研究,精准把握学龄人口“排浪式”发展趋势,科学测算未来学位规模。指导各地重点结合学龄人口变化和“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规划,前瞻谋划区域教育布局,持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动先行区域纳入教育部“适应人口变化的基础教育资源调配机制”改革试点,初步形成“国家部委试点+全省面上推广”的新格局。
兜牢末梢底部,提高资源利用率。召开全省乡村小规模学校优化提升推进会,按照“稳妥撤并一批、留用升级一批、改造盘活一批”的思路,分类推进乡村小规模学校优化提升工作,稳妥做好学校撤并工作,保留建好必要学校,盘活用好闲置校舍资源。2024年底,全省乡村小规模学校剩余150所(较2020年减少93所),少于全国其他省份。
增强有效供给,提高城镇承载力。树立“要素跟着人口配、服务跟着资源走”的导向,连续四年将“新改扩建公办中小学”列入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在人口净流入的中心城市和城镇城区优先安排中小学新改扩建项目,新增学位58.7万个,优质教育资源有效供给不断扩大。
坚持精准施策,提高群众获得感。遵循“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理念,在财政收支紧平衡状态下,不断强化资源配置与资金投入,并在教育领域转移支付系数设置上给予山区海岛政策倾斜。近年来向地方转移支付的资金中,山区海岛县占比维持在30%以上。同时,配套实施全域教共体(集团化)办学、“县中崛起”结对帮扶、山区海岛名优教师“戴帽下达、人走帽留”等一揽子举措,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数量居全国第一。
●《教育家》:浙江在推行“县中崛起”“教共体全覆盖”过程中,最难协调的资源矛盾是什么?如何破解?
陈春雷:“县中崛起”是浙江省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一环。自2022年9月省教育厅联合五部门印发《浙江省山区26县和海岛县“县中崛起”行动计划》以来,全省已有106所普通高中通过“一对一”结对的形式,携手并进。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探索,特别是首批结对学校的共同努力,“县中崛起”结对帮扶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在教师资源的结构性矛盾、财政经费的保障与使用效率以及评价与激励机制构建等方面仍存在问题。浙江通过三方面举措破解难题——
在教师资源上主张“政策+技术”双轮驱动。在政策上,积极推动省市县各级教育部门,探索更灵活的教师编制管理、职称评聘和待遇保障措施,为教师流动和安心从教创造条件。在技术上,大力推广数字化平台,打破物理距离的限制,让优质资源高效共享。
在财政经费上强调“规范”与“增效”。优化专项经费的管理流程,确保每一笔经费都用在刀刃上,真正服务于帮扶工作实际需要,提升整体资金使用效益。
在评价激励上建立科学多元的评价体系。通过科学的评价和对成功经验、先进典型的宣传推广,激发参与者的积极性和荣誉感,推动“要我发展”真正转变为“我要发展”,最终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根本转变。
“教共体全覆盖”过程中,存在优质教育资源的城乡结构性失衡与共享机制不健全的矛盾,主要体现为师资流动难、资源共享难、理念融合难、精准配置难等。目前,浙江从以下几个方面破解难题——
创新师资共享机制。将刚性轮岗与“走教”“在线双师”“名师工作室”等柔性方式相结合;设专项津贴、职称评聘倾斜,解决教师生活与子女教育后顾之忧,推进“县管校聘”改革;将共同体作为教师成长平台,通过联合教研等方式提升能力。
构建智慧共享平台。迭代省级智慧教育平台,建设8000余个中小学体系化资源包,5000余个作业微课,辐射全省师生。利用数字化建设区域资源平台(课程、虚拟实验室等),建立实体共享中心,提高设施使用效率。
促进文化共生与内生发展。强调合作共赢,尊重差异,通过互派人员、共同活动、融合课程增进认同;重点帮扶薄弱校培育本土骨干。
优化资源配置与评价。建立精准需求诊断机制;改革评价体系,重视共同体整体发展与资源共享实效;保障多元稳定投入。
●《教育家》:“AI+教育”被列为浙江教育强省重点改革。浙江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推动教育模式创新和区域教育优质均衡?
陈春雷:浙江的“AI+教育”探索实践集中体现为以下方面——
强化政策机制保障。将其纳入教育强省规划纲要,制定推进“AI+教育”行动方案和应用指南;组建“AI+教育”产学研联盟及五个专委会,推动技术创新与应用实践;与省发改委等研究教育系统算力资源共享机制,推进构建高质量教育数据集和语料库。
探索AI赋能路径。2024年以来,先后开展人工智能教育应用试点、人工智能助力教育教学改革试点,探索运用数字赋能大规模因材施教、创新性教学的有效途径。省级上线“之江微校”数字学习空间,提供AI答疑等20余款教学工具;指导部分试点学校开发智能体,支持学生智能答疑和互动学习,借助AI备课、AI助教等辅助教师生成分层教案、创新作业及评价工具,支撑教师教学增效。
推进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研发并实施覆盖义务教育阶段的浙教版信息科技地方教材,包括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内容。2025年发布中小学信息科技与人工智能学习平台,汇聚首批人工智能课程500余课时、项目化学习活动27个。
提升师生人工智能素养。制定《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框架及指南》,开展中小学教师人工智能素养与应用能力提升全员培训,目前累计完成42万名教师培训。举办学生数字素养提升实践活动、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人才夏令营活动,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
下一步,浙江将深入落实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行动试点、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全面深化应用试点,进一步升级基础环境,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汇聚力量研发人工智能教学系统、工具和学科智能体等;深化试点建设,形成“师—生—机”多维交互教学新形态及人工智能赋能的未来学校等试点成果,推动人工智能从“辅助工具”向“赋能引擎”转变;开展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优化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深化国际交流平台建设,提升浙江人工智能教育影响力,加快形成教学新范式、评价新导向、教育新境界,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学生全面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