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浙”十年,区域教育新实践

来源: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官微“浙江考试”

发布时间:2024-09-15 21:28

浏览量:

十年变革,众志成城。浙江新高考改革“学教评”联动,区域协同推进。十年里,各地紧抓改革契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眼于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深入结合区域实际和本土文化,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教学优化、师资建设、五育并举,形成了一大批各具特色、注重实效的生动教学实践,实现了区域教育实力的整体性提升。

继《新高考“浙”十年,激发高校新动能》之后,本篇以衢州市柯城区为例,看地方如何打造区域特色,推进新时代人才培养。

考改推动课改:丰富课程激发学习热情

浙江高考综合改革的十年,引领着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践,为区域教育的内涵发展做出了生动注脚。衢州柯城区坚持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有利于培育学校特色、有利于为国家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的原则,加快拓展性课程建设,转变育人模式,将课程选择权交给学生,将课程开发权交给老师,将课程设置权交给学校,促进中小学多样化、特色化办学,努力实现学生在共同基础上有个性的发展。

十年来,柯城区教育局不断推动学校完善课程体系。除基础性课程开齐开足开好,各校积极开设艺术、体育、科技等拓展性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激发学习热情、创造力和参与度,培养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和“课程节活动”两个抓手,柯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本课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据不完全统计,十年中,先后开设校本课程1748门,其中区级精品课程293门、市级精品课程95门、省级精品课程18门。以课程为桥梁,浓厚了校园文化氛围、促进了师生交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提升了教学质量和教育品质。

高考综合改革增加学生选择权的各项举措,不仅助推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多元化发展和有效性实践,也为学生成长提供了更多可能,为学生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教育环境。

(▲周昭斌,衢州市柯城区教学研究室)

课程体系拓展:生涯规划遇见最好的自己

浙江新高考改革的十年,是不断探索和深化的十年,也是激发区域基础教育巨变的十年。回望过去,学校积极拥抱变化,勇立变革潮头,以课程改革给学生提供更多选择、更好服务,让学生在优质的、可供选择的课程中遇见最好的自己。学校以教研组、备课组建设为抓手,深耕高效课堂研究和实践,以“一组一理念,一年一实践”为路径,聚焦学习方式、评价方式、核心概念、学科能力、学科思维等要素提升。

学校开发了“知识拓展、兴趣提升、职业体验”三大类别下的“身心课程、职业课程、国际课程、创新课程”四大课程群,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拓展性课程体系。为满足适合学生个体成长的需求以及避免在升入高中后面临新高考的学科选择和生涯规划困境,学校整合家长和社会资源,把职业课程引入课堂。由家长自主报名成立“家长讲师团”,分医务、公安、金融、环保、企业、文艺、农林等七大类共开设40门职业体验课程供学生选择。学校还统筹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在校外成立了多个学生实践基地,拓宽授课的形式。比如,选择“文艺”类课程的学生可以走进电视演播室参与节目的录播与制作;选择“农林”类课程的学生可以走进现代化的农业园和家庭农场,当一回现代“农场主”。

(▲蓝建龙,衢州风华学校)

学业评价改革:大数据驱动学教评一体化

新高考改革要求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作为一名学校的管理者,通过加强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培养和输送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等高素养的优质生源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校作为省精准教学项目实验学校,基于大数据的评价研究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果。我们利用精准教学,推动学校教学方式转变、改进教学管理。根据长期以来的数据分析,针对学科诊断的短板问题,推动过程性评价和学科创新性实践性作业,增强学生参与体验感。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特点,编制不同的校本作业,以菜单式选择的形式,个性化为学生提供适切的、有效的学习资源。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科特点、学习品质等差异,结合了各次评价数据,开展分层分类辅导,并在每学期进行动态调整。学校通过研琢“精细化”教学管理,初步构筑了学生个性化学习新样态,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学校基于学教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较好地将评价成果扩大到教与学的环节,为教师专业能力提升,为学生学科问题解决,提供了可行有效的办法。

(▲宋保家,衢州市柯城区书院中学)

立德树人实践:家国文化培育时代新人

2014年,浙江启动新高考的那一年,我履新校长岗位。与新高考改革不谋而合的十年历程,我们见证了教育的嬗变,参与了时代的洪流。

新高考改革不仅仅是考试方式的改变,更是对教育理念的一次深刻革新,联动整个教育体系,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新高考改革促进了育人观从“育分”迈向“树人”。我们常常思考,如何挖掘学校核心文化,突出“家国”特质?如何驱动学生在综合实践中更好地理解、传承、培育家国情怀?

基于“立德树人,振兴中华”的育人追求,我们结合“双减”要求,从“视域、取向、设计、实践、评价”五个维度确定了“兴华”作业理念框架,启动了《假期作业驱动:初中生家国情怀培育的学校实践》的课题研究。以课题研究的方式,提炼并弘扬兴华中学的“家国”文化,以落实家国情怀培育作为学校立德树人的引擎;以“作业”的设计,促进教师研究育人的路径;以“作业”的实践,促进学生转变学习的方式,着力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我们还精心规划典礼课程,以“学生成长、三年五礼”助推志存高远:入学——启航礼、离队——青春礼、初三——云帆礼、冲刺——兴华礼、毕业——远航礼,意为立志启航、直挂云帆、逐梦远航,青春向党、振兴中华。

(▲郑昕,衢州市兴华中学)

综合素质提升:美育活动涵养人文情怀

浙江新高考改革,让学生可以依据个人兴趣,选择自己喜爱的课程,追求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衢州市实验学校教育集团积极探寻学生个性化发展路径,将教育评价作为指挥棒,变“评价为课程服务”为“课程为评价服务”,将美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全面推进学科融合,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综合素质。

比如“默写衢州”活动,以美促德,让学生深入体验人文情怀,于2022年2月启动并延续至今。初始是孩子们用画笔和创意,用小地图的形式将衢州默写在纸上:弄堂小地图,美食小地图,书屋小地图,衢州的桥的分布图……一经发布,赢得很多赞赏,在校园里掀起热潮。同学们将创意转化成文创产品。文创“冰箱贴”被衢州市城市展览馆选为开馆纪念品,中国邮政上海分公司和10多位家长签约,将同学们的作品制作成明信片。如今,“默写衢州”已有文创产品百余种,并通过“关爱功臣、致敬英雄”公益项目,开展了义卖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们学会协作、勤于实践,有利于提升多方面能力和综合素养。

(▲王文森、徐涛,衢州市实验学校教育集团)

教师专业提升:推动教研新范式

高考综合改革坚持育人为本,对推动整个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产生积极导向作用;对中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充分发挥教研组机制优势,强化指导,引领教师自我发展,释放新的教育活力?

我们将突破口锁定在“教师专业发展管理”的方向上,探索了校级学术委员会的教研新范式。在原有的教研组机制下,架构了和学科对应的学术委员会,即一个学科两条线,行政线上的教研组和学术线上的委员会。教研组主要完成行政任务和组织管理、策划运行,学术委员会主要是学术性引领和支持,突出教研策划、教学实践、经验培育等的研究与带动。学校有意识突现“学术委员会”的两个主体性特征:一是聚焦真实问题。要筛选教学中老师们真正觉得困难的内容作为研讨主题,激发老师参与的积极性。二是营造民主氛围。通过“办公室研讨”等形式,搭建畅所欲言的交流平台,开展团队互助共研,强调教师的主体精神,在观点碰撞和相互激励中点燃研究热情,活力教研在一线弥漫。这一教研新范式以柔性的指导和卷入,突破了刚性的管理和限制,优化了教师研修生态,激发了教师发展内力,推动了教师能力提升,使教师专业发展呈现出别样的生机。

(▲郑美宏,衢州市柯城区鹿鸣小学)

(本文内容摘选自正在筹备出版的《我与新高考改革共成长》文集征文)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